事实上,根据已拟定的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方案,全国有47片整装勘查区,吉林省尚无一片,那为什么院士和专家们如此青睐这次“研讨”呢?
主办此次研讨会的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勘查中心和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这样的“三位一体”本身反映了此次“研讨”的分量,同时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有放手大干一场的预兆。
吉林省位于西伯利亚古板块与华北古板块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东端,中生代以来,又卷入了滨太平洋大陆边缘造山运动。此阶段是吉林省最重要的成矿阶段,已发现了贵金属-多金属成矿系列,像海沟金矿、夹皮沟金矿、大石河钼矿、天宝山多金属矿等等。外生矿产煤、油气、油页岩等也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地矿局探明油页岩资源量达874亿吨,居全国首位。
尽管吉林省尚无国家级整装勘查区的原因很复杂,但全省地质工作程度偏低乃是主因:一是勘查深度除个别矿区外,基本都小于500米;二是已发现的2000余个矿点和矿化点,仅1/3做过普查评价,至于大量物化探异常,大部分没有得到验证。
吉林省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大,是院士和专家们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动因”。87岁高岭的裴荣富院士说:“参加这个会我有兴趣。吉林省地矿局郭文秀局长在会上提出的‘十二五’地质找矿工作部署针对性强,我看完全可能找到大型-超大型矿床。”
的确,郭文秀局长在此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是做了精心准备的。前一阵他的心情很纠结。“十一五”期间全局找到10个大型矿床,10个中型矿床,证明了吉林省的找矿潜力。但“十二五”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却没有吉林省的份,问题出在哪里呢?此次研讨会,他想获得院士和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于是搜集了扎实的基础资料,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严谨的论证,并集思广益做了周密的工作部署。他认为,此次研讨会就是次“应考”。
事实上,吉林省去年底完成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已对铁、金、铜、铅锌、钨、锑、磷、稀土等9个矿种进行预测。郭文秀称,这项工作下了大力气,资金未落实,局里不惜垫资开展。有了这项成果,心里才有了底,部署才能称得上科学到位。
据主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验收的中国地调局原局长叶天竺研究员介绍,吉林的此项成果,质量在全国堪称名列前茅,它的后发效应显而易见。
当吉林省地质调查院的同志介绍完该省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后,裴荣富院士也为之鼓舞。他说:“你们资源潜力评价做得很好,可以扩大应用范围。”他建议,对动力成矿模型,既要看到“树”,更要看到“林”,同时研究“动”的机理,这样才能找到大型、超大型矿床。他提醒,要注意研究岩体的“冷速率”,和“热速率”对应,形成新认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翟裕生院士则提议,从东北亚构造的全局,认识吉林的成矿特色、演化,从对比中发现优势矿种。他认为,要拿已知典型矿床进行解剖,建立成矿模式:一是认识它的成矿系统;二是研究构造岩浆活动;三是追踪它的开采情况,看实际情况与认知是否重合,加深对典型矿床的全面认识。
中国地质科学院李廷栋院士高度肯定吉林省地矿局“十二五”的工作部署,他认为郭文秀局长在发言中提出设立两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和两个省级整装勘查区,地质依据充分。他强调,吉林省面积不大,地域位置却十分重要,地质现象很有特点,前寒武界地层最全,岩浆活动形成系统。突破这一局部问题,也就解决了滨太平洋大陆边缘的许多地质大问题。他建议安排的区域地质调查,要做精细研究,统一以前的不同看法,形成东北亚的典型认知区域。在区域地质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坚持“产学研”结合,侧重寻找大型、特大型矿床。
显而易见,虽然吉林地矿局对“十二五”地质工作部署进行了反复论证,但沉淀下来的问题仍不少。正因为如此,研讨会对专家发言做了刻意的设计,即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比如,宏观上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的专家,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做了一系列配套发言,如“东北部陆缘贵金属有色金属区域成矿模式的建立及其对吉林省找矿方向的启示”、“东北亚南部地区区域成矿规律”;中观上,吉林大学的教授做了“吉林省内生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的发言;微观上,吉林省勘查地球物理研究院的专家做了“电磁法在红旗岭找镍矿应用成果”的介绍等。这些发言和介绍,赢得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院士们也谦称“学到了很多,启发很大”。
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有感而发——前寒武的铁矿,在辽宁的鞍本地区,朝鲜的茂山地区都有超大型矿,吉林发现的就相对小一些,为什么?要排排队,分分类,对磁异常做深入分析,对构造控矿做深入研究。桦甸的夹皮沟金矿开发了上百年,不断找,不断有,为什么?他建议,要加强综合研究,尤其要注重老地层印支期的成矿,中生代的燕山期成矿,并在玄武岩较薄、异常好的地方进行探索。
“地质找矿就像破案,要尽可能收集各种信息,加以综合分析,这样就能逮到‘大鱼’”。中国地质科学院赵文津院士一发言就做了个形象的比喻。这位国内著名的物探专家说,此次研讨会“产学研一体”来探讨找矿突破,方式很好,希望要持续下去,深入下去。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会上介绍的板石沟铁矿深部勘查,物探工作运用得还不太够,地球物理背景解释也不够到位,要加强。只要坚持多学科技术路线,并加以综合集成,找到大矿、富矿的几率就能大大增加。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郑绵平院士谦称是“带着问题来的”。这位国内钾盐权威更关注沉积矿产在吉林的找矿前景。他提醒要注重研究原始沉积的变质作用,对吉林的优势非金属矿产硅藻土、硅灰石等勘查不要忽视,要与邻区做对比,看有无发现金刚石的可能。他建议,要在探明800多亿吨油页岩的基础上,加强对页岩气的勘查,以成为“十二五”的亮点。
“吉林的找矿是有潜力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莫宣学院士以十分肯定的口吻说,“潜力在深部”。他建议要梳理一下重大的地学问题,成矿有“源”、“运”、“储”、“变”4个条件,要注意时空上的叠加成矿,“多旋回”地质作用就是如此。目前东北的斑岩型钼矿已成“带”,有没有形成斑岩铜矿带的条件?要探索。他建议对岩浆成矿要深入研究,不要简单地认为燕山期、海西期的就行了,它是一个探索深部地质体的“窗口”,花岗岩的不同类别会产生不同的矿产,应根据类别顺藤摸瓜。
国土资源部资深地质专家叶天竺、黄崇轲、严铁雄、王宝良、严光生在研讨会上也发了言。他们的献计献策更具“战术性”。比如,“要充分运用物化探技术找盲矿,钻探效果不佳时,要‘回放推断解释’”;“不要在小矿上恋战,要撤开,野外综合研究要跟上”;“重点勘区要做精细预测”;“整装勘查区要突出重点矿种,不要面积过大”;“玄武岩地区要选一些薄层地区做‘窗口’,进行三维填图”……
对这次战略研讨会,中国地科院副院长、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王瑞江是策划者之一。他宣称,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做一次“产学研结合”的尝试很值得。“以吉林为版本,因为它有后发效应。”
东道主之一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与吉林省地矿局在历史上就是“友邦”,参会的副主任邴志波说,我们有兄弟情意,联手是必然的。
吉林省地矿局局长郭文秀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今年已58岁,这位老地质自称“蜡头已不高,但必须全力以赴把这件大事干起来”。“资源瓶颈不捅开,是我们地勘人的耻辱。”他说。
这么多院士、专家会聚吉林,让他兴奋不已。他称“这是国内最权威的‘地质会诊’,将会对吉林省新一轮地质找矿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事实上,国土资源部领导也看到了此次研讨会的示范作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本要来参加会议并讲话,因临时有紧急公务而无法前来,特委派部地勘司司长彭齐鸣代他做了书面发言。
当然,一次纯学术的研讨会,并不能解决找矿突破中的全部问题。陈毓川院士就说,除解决技术问题外,找矿要有投入、矿权、队伍等诸要素,现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方案有了,能不能落实是关键。
而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吉林省的探矿权出让,已冻结多年,何时解冻,尚不得而知。
“或许,设立了国家、省的整装勘查区后会解冻,但地勘单位会不会得到呢?”一位地勘单位的总工表示担忧。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整装勘查的通知》精神,对矿业权配置已有明确政策,比如第11条款这么表述:“在符合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前提下,根据技术能力、勘查力量和找矿业绩,为国有地勘单位合理配置高风险勘查空白区的探矿权,调动其找矿积极性,鼓励走探采一体化道路。”
这条政策落实了吗?各地的反馈并不乐观,以致于参加研讨会的院士、专家也表示了担忧。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纯学术的研讨会,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谢承祥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他宣讲了基金的定位,“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表示全力支持吉林省的整装勘查,使夏日熏风里带着一股香味。
看起来,当前地学界最时髦的“地球动力学”理论,已开始扩大外延。“动”日趋成为主流,“滞”将会被“动”所影响,所左右。地质找矿的体制、机制、资本、技术、人才等等,都将是如此。
吉林“动”起来了,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