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地震”与 {地震勘探}
2010/10/27
有史以来,古今中外发生过大大小小不胜枚举的地震,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灾害。一场大的地震可能在转瞬之间使整座城市全部变成废墟,伤亡惨重,难怪一谈到地震无不色变。这种地震是地下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运动时产生的地震波传至地面引起地面的强烈振动,并造成建筑物的倒塌,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故科学界称之为天然地震。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这种地震现象,公元前1177年,中国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有地震记载的国家;公元132年,中国东汉时期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当时仪器设在洛阳,曾记录到发生在千里之外的甘肃地震。这台仪器观测地震的成功是人类认识地震的开始。
用地震仪器将天然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记录下来之后,地震学家用这些资料就可以推断灾区地下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如今地震勘探工作者就是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下岩石性质并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所不同的是,他们不是利用天然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而是用人工制造的、可移动的、可控制振动能量大小的地震波。所以,用人工制造的地震波进行的地质探测叫地震勘探。地震勘探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这里先介绍一下地震资料采集工作是怎样进行的。地震资料采集是在野外进行的。野外工作分施工设计、试验工作和生产三部分。在施工设计阶段,首先对工区进行踏勘,然后进行设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明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位置,设计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激发方式、接收地震波的接收方式,确定使用的主要设备,完成采集任务的工期,以及制订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制度措施等等。试验工作阶段包括通过试验选择能完成地质任务的最佳激发方式、接收方式、合适的观测系统及仪器因素等。最后,试验内容是否全面系统,地质效果是否理想,能否转入生产等需经专家验收审定。生产工作包括测量、打井、放炮、接收和质量监控等工序。通过测量把每条地震测线位置、激发点位置、接收点位置等用明显的标志物标示在地面上。施工人员根据施工作业书和地面上的标志物有条不紊地进行打井、放炮、接收,直至全部完成地震资料采集任务。质量监控贯穿在试验阶段和整个生产过程中,尤其对采集工作的各个环节要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野外采集和后序工作的质量。
之后的工作是将野外采集的资料带回室内用计算机进行资料处理加工,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地震勘探的第二步,即地震资料处理。第三步是石油物探专家和地质专家根据处理后的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研究地下地质形态、岩石性质并找出有利于油气储存的场所,提供钻探井位。可见,地震勘探是多工种、多学科共同合作完成的系统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